![]()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候鳥》讀后感1000字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6/19 ![]() |
|||||
《候鳥》讀后感1000字候鳥返途指日待,人若離去音罔聞。 歲月更迭,唯有年齡恒久不變的做著加法,曾經以為高山流水的友情、海枯石爛的愛情也都在做著減法,減掉純真、減掉幽默、減掉期待,換得成熟、換得嚴肅、換得務實。曾經引以為豪的,如今都棄為敝履。 稚氣是少兒的特征,是俗世里的荷花,但人一旦成年后,唯恐稚氣會烙在自己身上,吸煙時緊皺的眉頭、落筆時強說愁的新詞、人際交往時心口不一的話語,它們無不為自己的成熟“添油加醋”。許多人的靈性是在摒棄稚氣的過程中丟失的,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來的是語言同質化。 《候鳥》講述的是作者西西在抗日戰爭以及國共戰爭年代的家族遷移史,她用孩子的視角去描寫曾經顛沛流離、妻離子散的沉痛過往,頗有種看破世間萬物后的“卻道天涼好個秋”。她的文筆像涂在陶瓷上的釉,明亮的、鮮活的,陶瓷被高溫鍛造后剛出爐時坑坑洼洼的模樣被掩蓋在了下面。 孩童視角的靈性與稚氣將戰爭的殘酷軟化了,但這種軟化更像是能被輕易壓縮的彈簧,稍一懈怠便會彈回來,猝不及防,力道之大。回過神來,肉體已被蓋上了紫紅的印章。 孩童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對外界的感知也更為敏銳。當西西在上海出生時,歲月靜好,無憂無慮,她看到做面條的機器,驚訝于“它怎么會做面條的呢,身體里面有許多手指嗎?有一把很長的大梳子嗎?我站著看了一遍又一遍,面條是永遠流不完的,那是一條多么長的面條河呀。”屋門口有許多法國梧桐,每到秋天樹葉就像小船般游了下來,“雙腳踏在法國梧桐的落葉上,又好像兩只腳都在唱歌。” 戰爭來臨之際,父母交談時話語中都透露著對未來的擔憂。有次,她望著祖父,“祖父有兩條很長的白眉毛,走路時要扶一根拐杖,在樓梯上,他一面可口一面慢吞吞地走,連那樓梯也變得很老很老了。”歲月催人老,戰爭會加速這個過程,時光不能溯往,戰爭的傷痕會刻在人的記憶里,難以抹去。人在擔憂中變老了,景物受到戰爭的摧殘也跟人一樣變老了。 “真奇怪,在我的印象中,姑姑那么活生生的一個人,卻好像坐在一面鏡子里。”西西筆下的姑姑是儒雅的知識分子,是“先生娘”,是富貴人家,但姑姑卻將其他人渴望得到的“標簽”拋之腦后,“她好像坐在一面鏡子里”,她看得見卻又不存在,這是戰爭造成的虛無感,也是姑姑的仰天認命,今天豐衣足食,明天可能就要過上背井離鄉的生活,不反抗了吧,就讓歲月隨意推搡吧。姑姑的生活更像是坂口安吾筆下的“青春”,“她這一生沒有目的地可供抵達,在某個地方猝然倒地即勉強算作結束。說什么永不逝去的青春、年屆七十仍會追逐著現實的奇跡流浪,她會覺得這些說法很是惡毒、討厭。因為看似并不輕松之時,其實卻是最輕松的,看似深刻之處,其實也是最淺薄的。”這也是戰爭的殘酷之處吧,它將一個人的靈魂抽空,將他的肉體流放到炮火紛飛的土地上。 西西一家為了躲避戰爭,南下到了香港,過上了寄人籬下的生活。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故鄉也是自己的“戀人”吧,想起《半生緣》結尾處翠芝和淑惠,他們看著窗邊像長裙的窗簾,“那幅長裙老在半空中徘徊著,仿佛隨時要走了,而過門不入,兩人看著都若有所失,有此生虛度之感。”沒有了親人的存在,故鄉便成了地圖上微小的黑點,每當看到它時情緒便會從記憶的縫隙里滲出來,候鳥離開故土有朝一日還會再飛回來,人一旦離開了故鄉就再也回不去了吧。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