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山的傳說1111相傳中,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了避難,隱姓埋名流落在七里湖東岸的一個叫乜崗的小村子替人放羊。十里山坡牧草豐茂,周圍許多村子里的孩子也都會在此放牛、放羊。因熊心年長一些斯文,待人馴良,有滿肚子的故事。孩子們每日放牧都愛圍著熊心轉,纏著他講故事。開始熊心為了讓孩子們知道人類的祖先及祖先的生活情景,常說:昔邃古尚無君矣,其民聚眾群居,知母不知父矣,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等。孩子們聽不懂,更不懂給他們講故事的人是借原始時期人人平等,無爭無斗來抨擊秦末戰火連年、你爭我斗相互廝殺的罪惡時事。孩子們要他講好聽的,好玩的。于是每日放牧,熊心又給孩子們講一些周武王滅商紂、周公旦東征的故事,又講了春秋時期五霸、七雄的史事,講了公元前五三六年鄭子產為救世而鑄刑書的故事,另有孔子傳教周游列國的故事等等。孩子們都十分愛聽,有稍大一點的牧童回家后有時還講給村里人聽。大人們聽了孩子們講的故事都很吃驚,問其究竟,才知是牧羊熊心所講,人們覺得熊心非凡夫俗子,逐漸另眼相待。
1111一日,村中幾名長輩相聚議事,想讓熊心在村里設堂講學,教孩子們讀書育經,練字學道。熊心欣然贊成。從此牧童和村里的孩子們每日下午入堂學習,七里湖岸每日有了朗朗讀書聲。新聞很快傳了出去,周邊的村民也有送孩子過來讀書的。七里湖畔有了學堂,可是盤古開天地以來的新鮮事,學堂有個滿腹經綸,無所不知的神人也伴伴隨著被傳開了。
1111話分兩頭。且說秦末陳勝、吳寬大澤鄉撲滅起義烽煙,受苦受難,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大眾紛紛舉起手上的鐵叉、長矛,起義師迅速由幾百人發展到擁有兵車七百乘、馬匹千余,士兵幾萬人,攻城奪鎮,勢如破竹。在攻下陳縣(河南淮陽)時,自立為王,號為張楚。許多六國舊貴族如魏咎、張耳、周文、武臣等均加入起義師。六國舊貴族各懷鬼胎,辨別招兵買馬,想規復六中分裂時代的局面,而后自立稱王。事先有兩支壯大的武裝,一是代表楚國舊貴族勢力的項羽,另一是代表中下層勢力的劉邦,事先他們都想稱王。為名正言順以令天下,項羽的軍師范增和劉邦的軍師蕭何辨別給主子出了同一個發起:請回楚懷王熊心,擁他為君。
1111項羽和劉邦辨別派人到各地打聽熊心下落。一段時間后,項羽和劉邦都聽到新聞說:在七里湖東岸有一牧羊人,天下事無所不知,根據相傳中的相貌特征分析也都得出結論:牧羊人就是熊心。項羽搶先一步,首先找到熊心,于是立王,仍稱熊心為楚懷王。后劉邦也找到楚懷王,因劉邦也代表楚的一定勢力,便和項羽同事楚懷王。楚懷王面對這兩股壯大的勢力,不好偏向哪一方,于是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這就有了歷史上的楚漢戰爭。這是另線楚懷王熊心離開官山后,當地百姓方知道牧羊人原來是一國之君。人們為讓先人記取這段故事,就給七里湖東岸邊的山起了個名子叫牧羊山。直到文革前,周圍的一些小學校的校歌另有牧羊山常清,淮河水長流的歌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