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朱元璋子孫明末即有近百萬人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5/8/4 ![]() |
|||||
朱元璋子孫明末即有近百萬人據安介生等人口史專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經繁衍到近一百萬人之多。如果大明王朝能“再活五百年”,那么朱姓子孫遲早會壓塌半個地球。 二十五歲以前,朱元璋對生活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饑餓。朱元璋一生中常常做的一個夢是一桌大魚大肉擺在面前,可是當他伸手去抓時,卻被各種各樣的意外打斷:飯桌突然之間之間之間消逝,大魚大肉突然之間變成一堆土坷垃,大概是,他突然之間之間之間被一只大人的手拎起來扔到屋外。從夢中驚醒,他會聽到自己肚子里不斷的腸鳴,饑餓感像一把刀子(knife)一遍遍地刮著他的腸胃。未來的太祖天子早年最大的人心理想是能痛痛快快地吃一頓飽飯。 這不是他一家一戶的狀況。這是大元帝國里多數農民的景況。戰國前期,中國人就已經懂得精耕細作,漢朝的畝產量,據學者盤算,就已達到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斤左右。這個在現在看來不起眼的產量卻讓世界上其他地區追了一千多年也沒追上,以英國為例,直到十二三世紀時,他們的畝產才達到九十七斤。按理說,我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應該能生活得很舒適。 但是,有三個因素剝奪了他們舒適生活的權利。第一個因素是人口壓力。前工業時代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快于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西歐在從公元2年到工業反動前的1700年間平均年人口增長率為百分之零點零六五,而中國在公元2年至鴉片戰爭爆發的1840年期間平均年人口增長率約為百分之零點一一,高出西歐近一倍。中國現代人口增減循環周期之頻,增長梯級之多之高,在前工業時代的世界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因此中國土地雖然遼闊,但人口密度一向遠遠大于歐洲。 根據趙岡和陳鐘毅的研究,中國封建社會中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在北宋以前大體上維持在十畝左右。北宋后,人均耕地面積下降到十畝以下,到十九世紀下半葉,人均耕地面積更劇減到不足三畝。而到十三世紀,英國農民平均耕地較少的時期,一個農民的可耕地另有十八畝以上。 幾千年來,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只要有了一畝閑田,馬上會生出一個孩子來占據。填滿這張嘴,同時再生出盡可能多的嘴,這個簡樸的目標吸引了中國人的過多注意力,使他們無力顧及到人的其他需求。所以,雖然農業技能在不斷地進步,雖然中國農民一向是那樣堅固勤勞,可是最寬大的中國底層社會一向在半饑半飽中掙扎。朱元璋一家就是典型代表。 朱家世代平民,祖上沒出過一個半個有點身份地位的人。元至正十六年(1356),二十九歲的朱元璋攻下集慶(也就是明天的南京),身名已顯,霸業初定,第一次有了追根溯源的念頭。他隱約記得父親(father)說過,自己祖上住在南京附近的朱家巷。派人找了幾天,才發現朱家巷是離南京城四十里的一個小村。 此時村中還生在世幾家窮困潦倒的朱姓兒女,聽說攻占此地的紅巾軍大元帥居然是他們的遠支本家,大喜過望,一路來到南京城內拜見。朱元璋十分興奮,與他們親親熱熱地“敘長幼之禮,行親睦之道”,大家坐在一處,一路回憶老朱家的歷史。 據老人們說,朱家最早像是是江蘇沛縣人,算來依然漢高祖劉邦的老鄉。不知什么時候,流落入了南京附近。正是人口壓力,導致朱元璋的祖先世代逃難,不停搬家。 朱元璋小時候聽父親講過,他們這一支離開南京城外朱家巷,是在祖父那一代。因為南京附近的幾畝薄田養不活日漸長大的幾個兒女,祖父朱初一逃亡到江蘇盱眙,其時元滅宋戰爭已往不久,盱眙人口稀少,荒田頗多。祖父在此“開墾兵后荒田”,費力成家,一家人起早貪黑拼命干活,逐漸有了點產業,一個銅板一個銅板地積攢,給兩個兒子都娶上了媳婦。 就像祖父所希望的那樣,家屬人丁興旺,兩個兒子加在一路,很快給他生了五個孫子孫女。辛苦置下的幾畝地養不活迅速繁衍的人口,俟祖父一去世,兩個兒子就迫不得已變賣家業,辨別尋找地多人少的所在謀生。 朱五四八歲就隨父親從南京逃到江蘇盱眙,娶妻生子后又搬到安徽五河,隨即搬到靈壁,不幾年遷到安徽虹縣,五十歲上又搬到鐘離東鄉。這一次他住的時候最長,在那整整生活了十年,并在這里生下了朱元璋。 朱元璋十一歲那年,再遷到西鄉,過了一年,又遷至太平鄉孤莊村(今安徽風陽縣治西南約十里處的二十營)。總計他六十四歲的一生,凡七次遷移。在每一地,最長不過十年。并不是這個忠實巴交的農民喜歡浪蕩,實在是以江淮大地之遼闊,卻難以找到能養活他這至卑至賤一戶草民的幾畝田地。當然,汗水絕對不是白流的。朱五四一輩子當牛做馬,換來的是六個兒女一個又一個長大成人,成家立業。元璋的大哥娶上了媳婦,給五四生了兩個孫子。二哥、三哥雖然倒插門,好歹也算成為家。兩個閨女(daughter)也都出嫁了。 雖然兒女們個個都是文盲,注定一生都要在半饑餓中度過,但朱氏一門的血脈,在中國大地上,終于又進一步發展壯大,在這片絕大多數人都艱巨求食的土地上,頑強地擠出了自己的一塊生存空間。這不能不說是生物學意義上生存競爭的重大勝利。可惜朱家列祖列宗不及親見他們的孝子賢孫朱元璋在生育競賽中之后又取得了何等驚人的成就。 朱元璋稱帝后,把朱氏家屬所有潛在的生育能力發揚到了極限。他本人生了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閨女。他又鼓勵自己的兒女多生子女,不必承擔任何工作,只需按人頭領俸祿。 于是,明弘治五年(1492),我們在史書中見到山西巡撫楊澄籌上報的一個令人吃驚的新聞:晉府的慶城王朱鐘鎰又一次刷新了老朱家的生育記錄,到這一年的八月即生有子女九十四人,孫一百六十三人。 慶成王一府的人口增長,僅僅是明代皇族人口爆炸的一個縮影。據王世貞估算,每十幾年,明宗室人數增加百分之五十。 另據徐光啟推算,明宗室人數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朱元璋開國之初,分封子孫于各地,“初封親郡王、將軍才四十九位”。宗室人數總共五十八人,永樂年間增至一百二十七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增至一萬九千六百一十一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又增至八萬多人(陳梧桐《洪武天子大傳》)。 而據安介生等人口史專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經繁衍到近一百萬人之多。如果大明王朝能“再活五百年”,那么朱姓子孫遲早會壓塌半個地球。 (摘自《書屋》)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