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古代考個秀才有多難?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5/8/4 ![]() |
|||||
古代考個秀才有多難?程曦所著中國歷史佚聞一書中統計了科舉時代的一些數據: 可能成為未來仕宦的讀書人需要背誦下列書籍,論語11750字;孟子34685字;書經25700字;詩經39234字;禮記99010字;左傳196845字。以上合計四十萬七千二百多字。 這些都是歸屬倫理教材。背誦之外還要融會領悟。為了達到融會領悟之目的,必然要險些是倒背如流般地熟悉幾十倍于四十萬字的各家注釋。就算十倍吧,也就是要險些是倒背如流般地熟悉四百萬字的注釋!?遠不止此,還要涉獵不計其數的,以儒家歸屬倫理為主線寫出的諸朝正史、典籍、和文學書籍!絕大多數選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讀書人,皓首窮經,年過古稀仍然考不上科舉制度臺階中最低的級別——秀才。 科舉制度在清朝,完善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科舉分為八個階段的考試:縣試、府試、院試,這個初級三段考及格者為秀才。中秀才后每年都要重考一次,叫歲試,以防不進則退。歲試合格者才能拿到考舉人的門票。秀才只能得到一點點有限的利益:可以穿長衫,(普通人有錢也不許可做長衫穿)見縣官不用下跪的社會地位,所能得到的經濟利益極少,完全不足籍以為生。要得到籍以為生的讀書囬報,必須考上舉人。儒林外史一書中對此有生動描繪。 舉人階段的考試叫鄉試.秀才中舉的概率遠小于十分之一。中舉過后,首先在省城進行復試,復試合格者才有進京趕考的入場券。 為什么叫進京趕考?看一下考試時間表就懂了。舉人之考一般在秋季之未舉行,下一階段的進士之考一般在春節過后不久舉行。隔斷大約一百天左右。那時可沒有火車、汽車、飛機,有錢的人家還可雇車騎馬或買舟代步,沒錢的只好步行。以中國幅員之遼闊,長江以南、乃至珠江流域的考生要在一百天內完成:回鄉祭祖、與族人共享中舉大喜;籌措路費;逶迤北行三五千華里(步行路可沒有鐵路和高速路那么直)翻山涉江,艱巨困苦非現代人所能想像,尤其每個考生千里迢迢,也必帯一個幾十斤重的大書箱,以備沿途隨時復習。如此可怕而迫切的長途旅行,不趕行嗎?進京趕考所含的酸辛,也往往不是現代人能理解的。(一向到清朝中后葉,才改由地方官派車送舉人進京考試,所以舉人又稱公車,不過那時距科舉終結已不遠了。)所以往往有許多家離北京較遠的落弟舉人,在北京一住三年,等待下一屆考試,再未中,又是下一亇三年。曉暢了這一點也就曉暢了,北京之所以有各省的會舘,它們是為各省落弟舉人棲身預備的。 每過三年,全國各地的數千名舉人云集北京參加會試.會試地點在昔日北京東城區東南角上的貢院.通過會試的幸運兒不會超過參試舉人人數的十分之一。最終由天子親自出馬進行殿試,合格者分三等:一等三人,名進士及弟;二等數十人不等,名進士出身;三等一二百人不等,名同進士出身.在這一階段一般只分等級而不會鐫汰。古之狀元即進士及弟第一名也。舉國數以百萬、千萬計的讀書人之中,三年才得一人!與現代主流媒體上的狀元,字同而意絕異。 中國的科舉大概是人類聰明所能創造出的、已達極限的、為權力制衡的內平衡法所需的、歸屬倫理培養程序了。不要說舉人進士,單以考取秀才而論,其難度恐要遠遠超過而今的碩士。至于考取進士的難度,恐要遠遠超過得到博導頭銜。這就是為什么清朝在行將崩潰的前夜,另有那么多品德文章足以垂范后代的能吏的原因。 現在那些只知更喜小姐白如雪,三陪過后盡開顏的貪官汚吏們,真讓人感到深深的人文寥寂。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