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wǎng)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jīng)典故事 | | ||
![]() |
||
|
||
|
|||||
憶周作人先生 | |||||
作者:佚名 勵志故事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23/9/11 ![]() |
|||||
憶周作人先生周作人先生住北平西城八道灣,看這個地名就可以知道那是怎樣的一個彎彎曲曲的小胡同。但是在這個陋巷里卻住著一位高雅的與世無爭的讀書人。 我在清華讀書的時候,代表清華文學社去見他,邀他到清華演講。那個時代,一個年輕學生可以不經(jīng)介紹徑自拜訪一位學者,并且邀他演講,而且毫無報酬,好像不算是失禮的事。如今手續(xù)似乎更簡便了,往往是一通電話便可以邀請一位素未謀面的人去講演什么的。我當年就是這樣冒冒失失的慕名拜訪。轉(zhuǎn)彎抹角的找到了周先生的寓所,是一所坐北朝南的兩進的平房,正值雨后,前院積了一大汪子水,我被引進去,沿著南房檐下的石階走進南屋。地上鋪著涼席。屋里已有兩人在談話,一位是留了一撮小胡子的魯迅先生,另一位年輕人是寫小詩的何植三先生。魯迅先生和我招呼之后就說:“你是找我弟弟的,請里院坐吧。” 里院正房三間,兩間是藏書用的,大概有十個八個木書架,都擺滿了書,有豎立的西書,有平放的中文書,光線相當暗。左手一間是書房,很爽亮,有一張大書桌,桌上文房四寶陳列整齊,竟不像是一個人勤于寫作的所在。靠墻一幾兩椅,算是待客的地方。上面原來掛著一個小小的橫匾,“苦雨齋”三個字是沈尹默寫的。齋名苦雨,顯然和前院的積水有關(guān),也許還有屋瓦漏水的情事,總之是十分惱人的事,可見主人的一種無奈的心情。(后來他改齋名為“苦茶庵”了。)俄而主人移步入,但見他一襲長衫,意態(tài)然,背微佝,目下視,面色灰自,短短的髭須滿面,語聲低沉到令人難以辨聽的程度。一仆人送來兩盞茶,日本式的小蓋碗,七分滿的淡淡清茶。我道明來意,他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接受了我們的邀請。于是我不必等端茶送客就告辭而退,他送我一直到大門口。 從北平城里到清華,路相當遠,人力車要一個多小時,但是他準時來了,高等科禮堂有兩三百人聽他演講。講題是《日本的小詩》。他特別提出所謂誹句,那是日本的一種詩體,以十七個字為一首,一首分為三段,首五字,次七字,再五字,這是正格,也有不守十七字之限者。這種短詩比我們的五言絕句還要短。由于周先生語聲過低,鄉(xiāng)音太重,聽眾不易了解,講演不算成功。幸而他有講稿,隨即發(fā)表。他所舉的例句都非常有趣,我至今還記得的是一首松尾芭蕉的作品,好像是“聽呀,青蛙躍入古潭的聲音!”這樣的一句,細味之頗有禪意。此種短詩對于試寫新詩的人頗有影響,就和泰戈爾的散文詩一樣,容易成為模擬的對象。 民國二十三年我到了北京大學,和周先生有同事三年之雅。在此期間我們來往不多,一來彼此都忙,我住東城他住西城相隔甚遠,不過我也在苦雨齋作過好幾次的座上客。我很敬重他,也很愛他的淡雅的風度。我當時主編一個周刊《自由評論》,他給過我?guī)灼母澹液芨兄x他。他曾托我介紹把他的一些存書賣給學校圖書館。我照辦了。他也曾要我照拂他的兒子周豐一(在北大外文系日文組四年級),我當然也義不容辭。我在這里發(fā)表他的幾封短札,文字簡練,自有其獨特的風格。 周先生晚節(jié)不終,宦事敵偽,以至于身系縲紲,名聲掃地,是一件極為可惜的事。不過他所以出此下策,也有其遠因近因可察。他有一封信給我,是在抗戰(zhàn)前夕寫的: 實秋先生:手書敬悉。近來大有閑,卻也不知怎的又甚忙,所以至今未能寫出文章,甚歉。看看這“非常時”的四周空氣,深感到無話可說,因為這(我的話或文章)是如此的不合宜的。日前曾想寫一篇關(guān)于《求己錄》的小文,但假如寫出來了,恐怕看了贊成的只有一個——《求己錄》的著者陶葆廉吧?等寫出來可以用的文章時,即當送奉,匆匆不盡。 作人啟七日夜關(guān)于《求己錄》的文章雖然他沒有寫,我們卻可想見他對《求己錄》的推崇,按《求己錄》一冊一函,光緒二十六年杭州求是書院刊本,署蘆涇遁士著,乃秀水陶葆廉之別號。陶葆廉是兩廣總督陶模(子方)之子,久佐父幕,與陳三立、譚嗣同、沈雁潭合稱四公子。作人先生引陶葆廉為知己,同屬于不合時宜之列。他也曾寫信給我提到“和日和共的狂妄主張”。是他對于抗日戰(zhàn)爭早就有了他自己的一套看法。他平夙對于時局,和他哥哥魯迅一樣,一向抱有不滿的態(tài)度。 |
|||||
勵志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shè)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quán)申明 | 網(wǎng)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