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風俗與傳說故事
一、由來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其起源說法眾多,最主流的觀點與紀念屈原有關,但也融合了古代祭祀、驅邪避疫等文化內涵:
-
紀念屈原說(最廣為流傳)
-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因政治失意投汨羅江自盡。百姓為護其遺體不被魚蝦啃食,劃船投擲飯團(后演變為粽子),逐漸形成賽龍舟和食粽子的習俗。
- 屈原愛國精神與詩歌成就,使其成為端午節的文化象征。
-
吳越龍圖騰祭祀說
- 古代吳越地區以龍為圖騰,五月初五舉行祭祀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后與屈原傳說融合。
-
惡日禁忌說
- 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初五為“毒日”,需掛艾草、佩香囊以驅邪避毒。
二、主要風俗
-
吃粽子
- 用糯米包裹食材,以粽葉捆扎蒸煮,最初為江中祭品,后成節令美食。
- 南方多咸粽(如肉粽、蛋黃粽),北方多甜粽(如豆沙粽、紅棗粽)。
-
賽龍舟
- 起源于拯救屈原的傳說,后發展為競技運動,船頭裝飾龍頭,鼓手擊鼓助威。
-
掛艾草與菖蒲
- 五月采摘艾草、菖蒲懸掛門楣,古人認為可驅邪避毒,現代研究證實二者含抗菌成分。
-
佩香囊與五色絲線
- 香囊內裝草藥驅蟲,五色絲線(象征五行)系于手腕或掛于床頭,寓意祈福納吉。
-
飲雄黃酒
- 用雄黃泡酒涂抹額頭或飲用(現代因毒性已少用),傳說可驅蛇蟲、避瘟疫。
-
其他習俗
- 避五毒:貼五毒圖(蛇、蝎、蜈蚣等),以針刺之象征驅除。
- 沐蘭湯:用蘭草煮水沐浴,清潔身心。
- 放紙鳶:部分地區在端午放風箏,寓意祛病消災。
三、傳說故事
-
屈原投江
- 屈原遭讒言被流放,聽聞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悲憤交加,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百姓劃船救他未果,轉而向江中投粽,以免魚蝦傷其身軀。
-
伍子胥的悲壯
- 春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助吳王夫差滅越后反被賜死,尸體被投入錢塘江。百姓哀悼,于五月初五劃船紀念,部分地區稱端午節為“伍子胥節”。
-
孝女曹娥尋父
- 東漢孝女曹娥為尋父投江,五日后抱父尸浮出水面。后人感念其孝心,在五月初五紀念她,浙江紹興一帶至今保留相關習俗。
四、文化意義
- 歷史傳承:融合神話、歷史與民俗,體現中華文化對忠孝、自然的敬畏。
- 自然時序:呼應夏至前后的氣候特點,通過驅邪習俗保護健康。
- 國際影響:2009年,端午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